尊龙凯时

校園文化
學風教風校風

學風:致知、致用、致遠(三致)

释义:“致知”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” 【朱熹】:穷究事物道理,致使知性通达至极。「知」是知性─包含了智慧与知识。「格物致知」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、道理。“格物致知”包含并丰富于“实事求是”精神。“致知”体现了我校广大学子严谨求学,获得知识,探求真理,臻于完善。

“致用”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、王夫之等人的学说,“经世致用”。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。《辞源》中对“经世”的解释为:治理世事;“致用”为:尽其所用,“学用结合”,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,脚踏实地,注重实效。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培养“踏实敬业、会学善用的应用型人才”的人才培養目标。

“致遠”語出《誡子書》:“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甯靜無以致遠”。意爲: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,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,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。“致遠”意爲遠大的理想、事業上的抱負、奮鬥的目標。有利于引導我校學子克服功利和浮躁,堅定信念,增強定力,志存高遠,胸懷天下,追求卓越、開創未來。

“致知、致用、致遠”既是我校廣大學子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,同時也是我校學子之理想追求。

教風:爲人、爲學、爲師(三爲)

釋義:“爲人”出自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爲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鮮矣。”意指做人處世接物。東晉史家袁宏的《後漢紀》有句名言“經師易遇,人師難遭”,強調的就是教人、做人的老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樹“爲師先爲學,爲學先爲人”理念,有利于引導教師爲人當有格,應該努力做到人品高尚,情趣高雅。

“为学” 出自《老子》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意指做学问、治学。做学问要博学、要业精、要日新,要扎扎实实。“博学”意为广泛地学习,也指学问渊博。业精是博厚的继承和发展,在博的基础上求精。做学问,要日新,不日进则日退。

“为师” 出自《礼记?学记》:“能博喻,然后能为师。”意指为人师表,做学问品德方面的表率。学高为师,能者为师。“为师”要治学严谨、执教严明、要求严格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,做学生的良师益友;传道为先、授业为重、解惑为细。

“爲人要正、爲學要實、爲師要嚴”這既是我校教師既有之風範,亦爲我校教師教書育人之法則。

校风:大爱 大道 大学(三大)

释义:“大”字面上意思是极致,要求达到最高境界。孔子提出大爱思想,孟子提出“仁者爱人”。 大爱意为爱国、爱教、爱生;大爱代表学术自由、学术自治;大爱展示环湖大学上善若水的文化品格;大爱体现了我校立足边疆、服务基层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办学特征;大爱象征着我校高水平大学追求至善教育的最高境界。

“大道”出自孔子《禮記?禮運》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爲公”;老子《道德經》“道者萬物之奧”。“大道”是指宇宙萬物的自然法則的探索,也是指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或最高准則。“大道”還有常理、正理的意思。“大道”和我校“養正毓德”的校訓精神一脈相承,大道表明齊大人在追求真理的大道上涉獵新知,追求卓越,不斷進取。

“大学”语出《大学·中庸》。有云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 大学”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:一是“博学”的意思;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“大人之学”,大的学问。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。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在于使人弃旧图新,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

大爱无疆、大道无形,大学无器,“大爱” 、“大道”彰显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,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双翼。



sitemap网站地图